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品牌家族 > 木门系列
木门系列
木门系列
上传日期:2015-08-28
所谓木门是指以木制材料(木材产品、集成材、木质人造材等)为主体所制成的各种结构、形式的建筑与装饰门的总称。在木门中,既有传统的木制门,又有层出不绝的采用新技术、新功能、新结构的木门。 民以食为天,以居为按。居住的要素少不了门,孔夫子《论语?雍也》曰:“谁能出不由户”,道理虽简单,却蕴涵丰富。 门出现的确切时间,难以考证。不过,早在我们的祖先穴居于岩洞那个时代,门的雏形就产生了。谁是最先步入华夏建筑文化之门的人呢?上古神话的回答是巢氏。《韩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大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有巢氏。”大概自人类从树上爬下来,自有巢氏在地上架木造屋栖身以后,便有了门。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将许许多多的事物熏陶得灿烂纷呈,折映着自己的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门虽有千姿,但万变不离其一,都是以木门为宗。
  门,最初只是一道障碍,一种保护,一层遮掩,一个界限。或横木为之或结柴为之的门,在经历了西周、秦汉、宋、明清时期的洗礼,亦从简陋衍生了琉璃艳彩的牌坊,演变出一代帝王的连阙,从紫禁城这个最宏伟的“皇族四合院”到一介布衣的独门小户,门渐渐地被视为宅主身份的标志或者说是一个家族甚至一个民族的文化徽记,中国的门文化也随着朝代的更替而变得更加厚重深邃。
  西周时期,城已发展成规整的中轴对称模式,城门也产生了最初的对位关系。《考工记? 匠人》记周洛邑城:“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说的是洛邑城九里见方,每边有三座城门。夏、商、周三代的宫室奠定了合院式建筑的基础,皇城宫门也初具形制,周“三朝五门”之制在中国传承达数千年,迄今仍可从西安、北京等古城中见其遗踪。
  秦汉时期,门多为板门,双扇板门上已出现门钉、铺首,装修风格质朴、古掘,可见板门的形制已趋完备。汉至唐通用双扇板门,并在门上装饰门钉、铺首。据北魏杨铉之《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朝之前,重要建筑的板门已出现门钉装饰。汉代平民住宅的围墙上有一种极为简朴的衙门,仅以一根木头横于双柱之上。这种象征性的院墙门逐步演变,发展成后世的乌头门、棂星门。
  宋代的格门又称格子门,下部为实心的裙板,上部为透光的格心,由于通风采光性能好,并能增强建筑立面的装饰性,宋以来得以流行推广。宋代除格门外还有板门、软门、乌头门等。
  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种棂星门,系由古代“衙门”演变而成,结构与乌头门相似,因其意在尊崇,顾多用于寺庙、道观、祠堂、文庙和陵墓。这一时期还盛行牌坊,清中期以后又有“牌楼”之称。牌坊有很强的代表性,系由古代的衙门、里坊门演变而成,与乌头门、棂星门有承袭关系。明清是建筑艺术高度成熟的时代,这一时期的门,形制丰富,装修工艺规范、成熟,装饰的艺术水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晚清时期,随着“西风东渐”,传统的中国建筑中也加入了许多西方元素,门上开始有了玻璃、金属把手、锁匙等装饰,让传统的木门上开始有了工业化的影子,门的颜色也从最初的“红”,变得五彩斑斓,及至现代,传统的“朱门”几乎淡出了生活,只有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方能见到。但以木为材质的门,依然占据着不朽的地位,更加凸显出它独有的魅力,红木的、花梨木的、原色的、镂空的,无论是在材质的选择和造型的设计上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最初最原始的木门,有了无穷无尽的魅力。
  中国的木门,在历经几千年朝代建筑风格的继承与演变,制作水平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其功能也从单一的“幕障卫”向多方面转化、发展。